• pg电子

    技术交流

    猪常见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

    2018-08-15


    猪的常发病除了猪瘟、猪流感、仔猪副伤寒、嗜血杆菌病、腹泻以外,近几年来还流行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体病等,使夏季猪病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及特点,因此诊断及防治时,应加以区别及注意。下面就介绍几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1.猪附红细胞体病。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本病多发生在夏季,传播与吸血昆虫有关,特别是猪虱。另外,注射针头、手术器械、交配等也可传播。应激因素如饲管不良,气候恶劣或其它疾病,可使隐性感染猪发病。主要呈现出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母猪生产性能下降,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病初精神委顿,体温升高到39.5℃-42℃,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

    治疗本病的药物虽有多种,但真正有效的药物却不多。可选用血虫净、咪唑苯脲、新胂凡钠明配合四环素、土霉素等治疗。

    2.猪链球菌病。

    多发于春、夏两季,呈散发性传染。主要通过创伤或咬伤感染,被病猪污染的物器是传染媒介。主要发生于体重10kg30kg仔猪,以败血症和脑膜炎型多见,中猪感染多见于化脓性淋巴结炎型。突然发病,少食或不食,精神不好,常在猪患感冒发烧后继发。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食或停食,结膜潮红,流鼻涕。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表现出共济失调、空口磨牙等神经症状;有的颈背等处皮肤广泛充血或有出血斑。8周龄内仔猪常于两天内死亡,慢性病猪常在头、胸、腹和股内侧皮肤等处出现圆形浅玫瑰色硬币大丘疹,后覆盖褐色痂皮。混合感染猪瘟时,患猪流浆液性鼻液,耳尖、腹下、四肢末端、股内侧有紫红色或蓝紫色出血点、出血斑。病公猪可见包皮内积尿,挤压流出白色、混浊、恶臭的液体。病猪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后期呼吸困难,常于1天-3天死亡。

    近年来,该病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但肌注强效阿莫西林15mgkg体重,2.5%恩诺沙星注射液2.5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3天,病情会得到有效控制。混合感染猪瘟时,还要全群紧急接种猪瘟疫苗。

    3.猪弓形体病。

    本病多见于3月龄仔猪,6月龄以上猪发病较少。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可通过胎盘、消化道、呼吸道及吸血昆虫传播。突然发病,常表现为流感症状,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表现为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僵直,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红紫色。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下痢或便秘,并带有粘液或血液,怀孕猪感染可引起流产或死亡。

    以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加甲氧苄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4.湿疹。

    猪湿疹又称猪湿毒症,主要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所造成的。以高温季节发病较多。急性者大多发病突然,病初时猪的颌下、腹部和会阴两侧皮肤发红,出现如蚕豆大的结节,瘙痒不安,以后则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水泡、丘疹、破裂后常伴有黄色渗出液,结痂及鳞屑等。如急性患猪治疗不及时,常转慢性,猪的皮肤粗厚、瘙痒,猪常揩墙擦树止痒,导致全身被毛脱落。常出现局部感染、糜烂或化脓,久之猪体消瘦,虚弱而死。高温季节不要在猪舍内积肥,而应该常清扫猪圈,保持舍内清洁干燥,防止圈内漏雨,并勤把垫草置于太阳下暴晒。墙壁湿度大的还可撒一些石灰除潮。

    对急性者可静脉注射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10ml20ml,同时内服va5000iu,vc片和复合vb片各0.5g2g;必要时可注射肾上腺素0.5ml1.5ml;对于患部出现潮红、丘疹,可用鱼石脂1g,水杨酸1g,氧化锌软膏30g,混合后涂擦,每天一次;患部渗出液较多时,可涂擦3%-5%龙胆紫酒精溶液或撒上等份的硼酸和鞣酸混合粉剂。慢性湿毒症的治疗:红花9g、当归15g、党参14g、苍术9g、桃仁9g、生芪15g、茯苓9g、赤芍12g、丹参15g,煎水去除药渣后掺入少量精料给患猪喂服;外洗治疗时先用肥皂水洗净患部,再涂擦10%硫磺煤焦油软膏;如果病猪患部化脓感染,可先用0.1%高猛酸钾液或0.3%呋喃西林溶液清洗,再涂擦磺酊或撒上消炎粉。如患部结痂、鳞屑积聚,可先用3%双氧水冲洗干净,再涂上鱼石脂软膏。


    更多内容


    A

    2024年pg电子动物营养研究院联合山东省蛋鸡技术创新中心为全国不同区域蛋禽养殖场送检的玉米、豆粕、石粉、全价料等样品提供了检测服务,本文对部分检测结果进行了简单的汇总分析。

    A

    本文选取近期发表在美国家禽科学(Poultry Science)上的一篇科研文献,展示大型鸡舍内部不同位置蛋鸡的生产性能差异和环境质量差异,以为规模化蛋鸡养殖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A

    本文选取近期发表在美国家禽科学(Poultry Science)上的一篇科研文献,摘取主要研究结果,为改善产蛋后期蛋壳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A

    由于天气原因,昼夜温差比较大,最近技术走访和服务时,有客户反映个别区域的猪出现呼吸道疾病、保育猪及育肥猪出现肠道疾病问题。在此,pg电子饲料技术服务部温馨提醒大家做好以下几点,减少疾病对猪场的困扰,为猪场增产增收。

    A

    采食量是影响蛋鸡体增重和产蛋性能的重要因素。养殖一线经常出现蛋鸡采食量偏低的现象,经分析发现,除了与饲料能量浓度以及常规饲养管理因素有关以外,还与蛋鸡育雏育成阶段胃肠道的发育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选取2篇国际学术期刊文章,摘取主要的研究结果,阐明玉米粉碎粒度对雏鸡胃肠发育的影响,为蛋鸡育雏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提供参考。